每日灵修 | 撒母耳记下 15:1-6 | 20250223周日

[撒母耳记下 15:1-6] ¹ 此后,押沙龙为自己预备车马,又派五十人在他前头奔走。² 押沙龙常常早晨起来,站在城门的道旁,凡有争讼要去求王判断的,押沙龙就叫他过来,问他说:你是哪一城的人?回答说:仆人是以色列某支派的人。³ 押沙龙对他说:你的事有情有理,无奈王没有委人听你伸诉。⁴ 押沙龙又说:恨不得我作国中的士师!凡有争讼求审判的到我这里来,我必秉公判断。⁵ 若有人近前来要拜押沙龙,押沙龙就伸手拉住他,与他亲嘴。⁶ 以色列人中,凡去见王求判断的,押沙龙都是如此待他们。这样,押沙龙暗中得了以色列人的心。

醉翁之意

历史上,存在着许多表面上看似“言之有理”,实则暗藏权谋与私心的故事。这类事件往往以冠冕堂皇的名义掩盖个人野心:

西汉末年,外戚王莽以儒家道德楷模形象示人,装出恭谨勤劳的样子,不知疲倦地工作。后来他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,深得人心,凡是来投奔他的,不论地方远近,出身贵贱,他一概收用,让他们做官。为了收买人心,他把从自己封邑里收来的钱和粮,都赠送给宾客,还散尽家财赈济灾民,而自己家的生活十分俭朴,妻子穿粗布衣待客,甚至儿子杀人后,逼其自尽以「明法度」,其实是利用儒家「禅让」理论,制造「天命转移」的舆论,逐步架空汉室,最终篡位,建立了新朝。

与之相似,押沙龙开始准备造反了:他在马车前头派五十人奔走,为要显示他的气势;人家是去求王的,押沙龙却把他们拦截下来,目的是为要表达对他们的关心,显示自己亲民;未经调查,就说「你的事有情有理」,是用群众爱听的话来讨好群众。口惠而实不至的政客,最能迎合体贴肉体的百姓;而自我为中心的百姓则最容易被收买。押沙龙嘴上说着「恨不得我作国中的士师!凡有争讼求审判的到我这里来,我必秉公判断。 」实际上的却醉翁之意却是恨不得立刻自己做王,拥有真正的权柄。

现实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标榜正义的人士——或是参选的政客、或是潜在的领导、或是身边的朋友,甚至可能是我们自己……

或许我们该以押沙龙的案例为鉴:认真看看,那表现出来的正直与关爱,是否也像押沙龙一样别有用心呢?  

教会里,有些时候也会有人抱怨,有人认同怨言,甚至是一起批判教会、指责属灵领袖…… 

惟愿我们能够始终保持清醒,意识到:我们原本都是罪人,是不对的人,是主的恩典让我们有了共同追求“对”的机会,因此,彼此的论断、毁谤、打压、分裂,绝不是我们应当使用的手段,让我们看去那醉翁之意的真实所在,而不是盲目地“随从”了押沙龙。